![]()
新能源行業,再次站在了歷史的個行風口浪尖。
只是業又這一次,市場似乎在選擇儲能賽道作為一個抓手,飛天進而瘋狂地攪動著整個新能源萬億的政策來襲市場。
9月2日,個行國家發布《電力中長期市場基本規則(征求意見稿)》里首次明確提到將儲能企業納入市場成員范圍。業又而且特別提到,飛天獨立儲能在放電時段按發電企業身份參與交易,政策來襲在充電時段按電力用戶身份參與交易。個行
意思是業又,儲能不再僅僅是飛天配套光伏、風電的政策來襲邊緣角色了,而且是個行電力市場的參與者了,甚至是業又光伏、風電的競爭者了。
這一定是影響整個電力市場、整個新能源市場的巨大改革。
儲能(電化學)行業本身在新能源市場里的存在感并不強,之前往往是配套光伏、風電而存在。
舉個例子解釋下原因。
光伏的發電并不穩定,常常會受到當地的光照狀況的影響而產生劇烈的波動。光伏板在太陽中午光照時,往往會吸收大量的光能,通過物理化學反應,光能中20%多的能量又會轉化為電能。
但是問題是,中午大太陽時候也恰恰是午休時候,用電并不緊張。到了下午下班前后一段時間,千家萬戶的空調、家電就集中開啟;同時,城市進入夜間生活狀態,工廠進入倒班狀態;用電開始快速緊張起來,而這個時候光伏又恰恰因為沒了光照,發電量驟減。
這就會產生大量的浪費。
風力發電也一樣,風力發電和用戶用電的時間并不完美匹配,產生了浪費。所以,有了大量的“棄風棄電”。
如果這個時候,配套一些設備把多余的電力給儲備起來,然后在市場用電緊張的時候再給釋放出來就完美了。
所以儲能應運而生。
特別是,電化學電池儲能因為不受地理環境影響而開始了高速發展。
華西證券研究所的一份報告里顯示,全球新型儲能裝機(即傳統的抽水蓄能之外的儲能)在2020年到2024年實現了高速增長。據 CNESA Data 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的不完全統計 ,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投入的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372GW,同比增長28.6%。
其中,新型儲能裝機容量增速更快,同比增長達到了81.1%,規模為165.4GW。而僅僅2024年一年新型儲能的新增裝機規模就高達74.1GW,同比增長62.%。2020年到2024年的GAGR高達90.7%。
市場的增速非常夸張,潛力巨大。
![]()
中國新型儲能市場在全球市場里是一個重要的存在,占比接近50%。截至2024年底,中國新型 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78.3GW,同比增長 126.5% 。
這個增速更是超預期。
市場對于儲能的將來想象空間非常之大,特別是在當下這個時間點更加積極。
因為過去幾年,儲能很貴。
過去幾年的時候,碳酸鋰價格還在高位,而電池工藝也還未現在這么成熟,導致整個儲能電芯的價格很貴。成本高企,這就壓制了很多潛在的儲能需求。
因為過去幾年,強制配儲。
強制配儲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能夠減少光伏、風電的浪費。但是在執行過程中,不夠靈活,而且增加了電站運營成本,導致電池的預算減少,以次充好的電池必然會使得光伏、風電的能量存儲指標不達預期。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 也體現了這一點 ,截至 2024年6月,新能源配建儲能日均運行時間僅為3.74小時,年均利用率指數僅為31%,存在 “建而不用” 的困境 。
不過,現在這一切邏輯都發生了改變。儲能正在跑通一個獨立的商業模式,使得它不再完全依附在光伏、風電的身影之下。
新能源行業的機會層出不窮,儲能居然也能跑出自己的商業模式,還是挺意外。
2025年2月9日國家發布136號文件,取消了強制配儲。市場的需求預期大幅下修,認為儲能市場將會迎來至暗時刻。
不過,市場往往是錯的。
2025年1月到7月的國內儲能中標數據顯示,中標202GWh,同比增加146%。超出所有人的預期。
![]()
邏輯不復雜,儲能在深夜等用電低谷的時段里,通過電網低價購電,并將電能儲存在電池里。然后在下午、晚間等用電高峰的時段里,高價賣給電網用戶,賺取價差。
這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儲能跑出了自己的商業模式。即利用電力峰谷價差,不斷套利。其中,有容量/輔助服務收益的一些省份獨立儲能的IRR可達6%-10+%,簡直妥妥的現金流。
舉個例子。
假設山東某地區有個 100MW/200MWh (1MWh=1000度)的儲能項目,低谷時以0.35元每度購電,充滿儲能電站需要花費200×1000×0.35 = 7萬元。
高峰時段,儲能設備開始反向放電,以1.0元每度又把電力賣給了用戶或電網公司。200MWh 的電能全部放出,理想收入為200×1000×1.0 = 20萬元。假設放電效率為85%,即實際上僅能放出 200MWh×85% = 170MWh(17 萬度) ,則放電收入為17萬元。
單次套利(不考慮稅收等其他)為17-7=10萬元。如果考慮一年充放電300次,差不多每天都在套利,則年度收益可達3000萬元。
所以即使考慮土地、稅收、儲能投入,這些收益也已經非常可觀。
今年中標的儲能有不少都是在經濟發達地區,比如山東,今年1月—7月的功率規模居全國第二;比如廣東,功率和容量規模均位列全國第三。
原因之一,就是經濟發達地區的電力峰谷價差更高,這樣套利的利潤就會更豐厚。根據2025 年9月電網代理購電價格數據,峰谷價差最高的前三個地區分別為廣東、上海、湖南,其中廣東峰谷價差為 1.3136元/kWh,上海為1.2431元/kWh,湖南為1.1013元/kWh。
除此之外,我國圍繞西部光伏、風電的人工智能、高能耗產業園、特高壓輸電也在快速建設,也都需要儲能來做配套。
歐洲、中東、印度、澳大利亞等地區也在進入儲能高速發展時期。
總之,當下的最大變化是,儲能(電池)成本因為碳酸鋰價格下跌,電池廠規模效應而越來越低;與此同時,城市用電的峰谷價差走闊,套利空間越來越大。
儲能的新商業模式已經跑通,即將拉動了儲能行業新一輪放量。
資本市場還有哪些機會?大盤如何走?行情接下來調整還是繼續上攻?
定時發布最新資本市場分析情報,和管清友、吳小平、潘向東等一起了解政策趨勢和經濟走勢,找到確定性機會!
THE END
Copyright © 2017-now 國際動態傳媒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