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找書記”“板凳議事會”“實踐大篷車”“幸福合伙人”……南陵縣籍山鎮逸和社區黨總支書記、小書記居委會主任管敬圣在基層治理的管敬過程中創新為民服務方式,推出一批群眾耳熟能詳的圣社工作舉措,解決了電梯換新、區為情懷增設視頻監控、小書記鄰里糾紛調解等一大批群眾急難愁盼的管敬煩心事。

“有事找書記”做群眾身邊的圣社“有心人”
據管敬圣介紹,近年來,區為情懷為了打造“熟人社會”,小書記讓陌生的管敬人熟悉起來,熟悉的圣社人信任起來,信任的區為情懷人互助起來,社區創新推出了“有事找書記”黨建服務品牌。小書記各小區組建以社區書記為群主的管敬“為民服務微信群”,將物業、圣社城管、派出所的工作人員拉進“為民服務微信群”,第一時間傾聽居民意見建議,“接訴即辦”解決群眾的各類訴求。
在逸和社區,印有管敬圣頭像及其電話、微信和抖音工作號的展示牌在各小區內幾乎都能看到,它們被懸掛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小區主出入口、電梯和樓梯入口等顯眼位置的“有事找書記”展示牌處。居民說,看到這張牌子就覺得社區書記就在身邊。針對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社區發放“有事找書記”便民服務卡,讓“空巢”變成“暖巢”。在孫紅衛老人的家中,逸和社區黨總支書記管敬圣遞上了一張“黨群連心卡”說道:“這上面寫著我的電話,你們平時有什么需要或困難,可以隨時找我!”此外,社區的固定電話設置24小時呼叫轉移至管敬圣的手機上,確保居民能夠隨時、多渠道聯系到社區書記。
接到居民反映要為9個老舊小區安裝視頻監控的訴求,管敬圣主動對接聯點共建單位、鄉賢能人和物業企業,籌集資金16萬元,安裝320個視頻監控。率先在轄區實現視頻監控全覆蓋并與派出所進行聯網,增強了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2024年至今,通過“有事找書記”渠道,共收集居民意見建議900余條,反饋和解決900余件。

居民通過“有事找書記”,反映香江花園小區安裝視頻監控的訴求。
“板凳議事會”做基層治理的“暖心人”
管敬圣介紹,為了有效回應群眾訴求,解決社會矛盾,社區推出了板凳會議、涼亭黨課、圍爐煮茶、陽光議事廳等四個互為主體,又融為一體的居民議事載體,精心打造出議治相融的基層治理新模式。
板凳會議,沒有主席臺、沒有發言稿,大樹下、涼亭里,黨員群眾圍坐在一起,大家心貼心傾聽民聲,零距離解民憂。同時,在各小區搭建居民議事平臺,社區居民在“自家”門口就能親身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凡涉及小區公共利益的決策事項、關乎居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困難和鄰里矛盾糾紛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管敬圣總會親自組織召開小區業主委員會、物業代表、小區網格黨支部成員、居民代表、社區法律顧問等人員參加的“板凳會議”,構建起“居民說事、干部解題”的議事閉環。
逸和社區時代廣場電梯已運行19余年,經常出現關人、卡人和下墜問題,群眾怨聲載道,提心吊膽。在沒有維修資金、沒有配套資金、沒有先例可循、沒有具體的政策條文可參照、各種矛盾糾紛交織在一起的條件下,管敬圣通過召開板凳會議,分樓棟組建電梯更換居民微信群和夜間開展敲門行動,把意見不一的居民組織起來,自籌資金55萬元更換4部高齡電梯,探索出電梯換新“逸和”經驗。
2019年以來,社區召開各類居民議事會70余場次,解決中央商業廣場小區電梯脫保、消防癱瘓,魯班山莊小區管理混亂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00余件。
“實踐大篷車”做為民服務的“貼心人”
把過去社區坐等群眾上門,變為主動送服務和上門找服務,管敬圣將轄區的能工巧匠和物業的水電工組織起來,成立“黨派我來為您服務”黨員志愿服務隊。
義務磨刀磨剪、義務理發、義務修理雨傘、義務維修小家電……社區每月開展“文明實踐大篷車”進小區活動,14項便民利民服務讓居民連連稱贊。針對年老體弱和腿腳不便的居民,管敬圣還帶領“文明實踐大篷車”的志愿者們把服務送進家庭,為他們義務疏通下水道、義務更換燈泡、義務維修水龍頭……讓特殊群體足不出戶,就能得到實實在在的服務。
如何讓“文明實踐大篷車”服務更加精準化精細化?管敬圣在各小區“為民服務微信群”里廣泛征求居民問題清單,精準對接社區資源清單,按需為居民提供一對一優質服務。
據悉,管敬圣帶領的“文明實踐大篷車”已經在公益路上行駛了十余年,累計受益群眾達2萬余人。

社區開展“文明實踐大篷車”進小區活動。
“幸福合伙人” 做一老一小的“知心人”
社區靠群眾,群眾靠發動,發動靠活動,活動靠文化。管敬圣在社區治理過程中緊緊抓住轄區“一老一小”,推出“文藝逸家”特色志愿服務項目,他把轄區草根文體明星組織起來,成立“夕陽紅”老干部志愿服務團隊,組建黃梅戲票友群、紅色快板傳理論群、香江文藝社、太極拳表演隊、翠翠廣場舞隊等十余支中老年文藝演出隊,定期到小區、文化館、敬老院開展文藝演出,既豐富了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堅定了居民的文化自信,又為鄰里和諧、家庭和睦、小區和美、社會和順、黨群和善增加強有力的潤滑劑。
管敬圣介紹,為幫助轄區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社區通過微信招募、敲門行動和群眾推薦,把轄區的有音樂天賦和表演天賦的未成年人組織起來,開展各類文體表演活動,既傳承和弘揚了傳統文化,又培養孩子們的文化氣質,啟迪他們心智,陶冶他們品行,提高他們的修養,從而形成優良的性格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2024年至今,社區在管敬圣的組織下,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我們的節日”為主題,演出和參加文化館表演活動120余場次,參加活動的“一老一小”約80余人,受益群眾2.5萬人。(魯雅文)
Copyright © 2017-now 國際動態傳媒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