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欲望你見過凌晨3點的還無北京嗎?
最近一篇《凌晨3點不回家》的熱文引起網友等共鳴,文章中展示了幾個一線城市凌晨3點燈火通明的奈凌加班夜色,一盞盞璀璨華燈下隱藏著一個個加班者的晨點疲勞身影。

文章中有個視頻講述了幾個不同職業在一線城市打拼的欲望人,他們深夜依然在一線奮斗,還無為了生計、奈凌為了生活、晨點為了夢想,欲望他們在面對現實與理想的還無戲劇化沖突,引發了很多觀眾們的奈凌情感共鳴。

有人調侃:“北上廣容不下肉身,晨點三四線放不下靈魂”,欲望我們之所以竭盡腦汁、還無拼命在北上廣去掙得一席之地,奈凌就是因為這些大城市它們有足夠的舞臺,讓你充分施展才華;同時它們也用最豐厚的物質和榮譽來回報你。

這篇文章中并沒有在鼓勵大家要加班,沒有鞭策大家在追求夢想時需要犧牲健康。
加班適可而止,這是我們都知道的常識。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加班還的確徒勞無功,有些凌晨三點不回家的人,覺得自己為了生活拼命心酸又驕傲,但實際上這只是自我感動罷了。
但!難道所有的加班都真得毫無意義和價值嗎?有些崗位加班到凌晨,為了突擊完成項目“沖一把”,也有的可能為履行一份責任而就減小休息時間,但更多是因為行業性質常年需要夜間工作。
醫護工作人員:時刻堅守24小時工作崗位
現代城市的崛起,已拋開了舊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社會運轉模式,只存在高峰和低谷的區別。為了你的安穩休息,很多人堅守崗位;為了你的工作順暢,依然有很多人要挑燈夜戰。
而醫護工作人員,就是其中之一。
勞動法有規定,每周工作總時間不能超過40小時。據統計,全國卻只有3.3%的醫生,可以保證每周工作時間在40小時之內,但每周工作時間超過60小時的醫生,就占了36.3%。
而有7成的醫生每周至少值一次夜班,這些醫生在上完夜班后第二天,還需要面對超負重荷的工作,沒有休息的時間。
醫生沒有假期,這似乎已經成了行業的一個“潛規則”,
無論是雙休變單修,還是長假變周末,
甚至連在休息一半時接到通知返回崗位等,都已經成為醫生的常態。
這是為什么呢?主要還是中國醫生資源實在太過緊缺
中國醫生需要面對的病人數和需要管理的病床數,遠遠高于國外發達國家。
舉個例子,兒科醫生缺口已經超過20萬,而當前中國兒科醫生卻只有10萬人,卻要服務2.6億0-14歲兒童,平均每2000名兒童才能擁有1名兒科醫生。
工作量大、要求條件嚴格以及社會醫患關系緊張,醫護人員供不應求,讓醫療工作人員根本無法將工作時間外的加班算為加班,而認為“工作沒做完就已經做完再走”。
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若按時上下班或拒絕加班文化,根本就無法與患者的病情嚴格對應。
一個醫療過程根本就無法有效預計,如外科的手術時間不能準確估計,從早晨8點到凌晨0點都很常見,有些醫生還通宵手術后第二天繼續上班也是存在。
那難道醫療工作人員,就必須得凌晨三點不回家嗎?
醫務人員也是人,也必須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與其含糊不起,惹得各方不滿,倒不如我們想想如何把控好醫生的加班制度。
要么選擇和事業單位保持一致,定時為界,外科手術的超時范疇理應視為加班;要么就采取任務制,定范圍內的病人需要處理完成,范圍外仍舊應當歸屬值班醫師。
對于工作時間,應有明確的區別。
我們不能致力于模糊醫護人員的個人生活與工作的界線,
更不能出現“一線醫生不能有周末,必須24小時隨時待命”之類的言論等。
生命所系,性命相托,
則理應需讓醫生能夠處在被托付的狀態,而不是老是質問“為什么不先收了我?”
不僅醫護人員,警察、城市清潔人員、物流員工、技術維護人員等,
他們為了自己生計,為了一個城市的正常運轉而夜間工作。
在如今現有市場經濟環境中,選擇什么樣事業,從事什么樣行業,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
我們可以追求佛系生活,也可以追求夢想與事業。
但不可改變,一個社會要想時刻充滿進步的動力,總需要一批保持沖勁和干勁的拼搏者。
因此,凌晨3點不回家,
也許有人為了自己能夠更好生活,也許有人為了讓更多人能夠好好休息。
因此我們不應該嘲笑加班者,也不必一味對這些“加班文化”嗤之以鼻。
每一個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艱苦奮斗的勞動者,
都有資格獲得一張敬業福!
Copyright © 2017-now 國際動態傳媒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