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皇庭廣場:

債務壓頂下的集體核心資產流失

深圳福田CBD核心區的皇庭廣場,運營12年來一直是被賣區域商業地標,憑借毗鄰口岸的躺賺優勢,在港人北上消費熱潮中保持著95%的告別出租率,2024年貢獻了皇庭國際56.03%的時代商場營業收入,是頂流不折不扣的"現金牛"資產。但這份經營層面的為何穩健,終究沒能抵御債務危機的集體沖擊。
危機的被賣根源要追溯到2016年,皇庭國際子公司融發投資以皇庭廣場及對應土地使用權為抵押,躺賺向中信信托取得30億元貸款,期限五年。2021年貸款到期時,政策調整導致續期無望,融發投資僅償還2.5億元本金,剩余債務陷入逾期。中信信托隨即提起訴訟,2024年7月,這筆債權被轉讓給光曜夏嵐公司,債務主體的變更讓協商解決的可能性徹底落空。
2025年9月,皇庭廣場在京東司法拍賣平臺上架,起拍價30.53億元(評估價43.61億的7折),雖有近5萬人圍觀,最終卻因無人應價流拍。一個月后,法院裁定以該起拍價將商場抵償給光曜夏嵐,這個價格較2024年底57.5億元的評估值縮水近一半。對皇庭國際而言,失去占總資產71.57%的核心資產后,公司凈資產從1.72億元驟降至-19.21億元,直接觸發了退市風險警報。
值得注意的是,商場本身的經營并未因產權變動受明顯影響。線下走訪顯示,盒馬等主力店仍正常營業,新店鋪在持續裝修入駐,商戶已與新業主簽訂租賃合同。這種“經營尚可卻資產易主”的矛盾,源于項目長期積累的債務負擔與運營失誤。
皇庭廣場從2002年拿地到2013年開業,歷經股東控制權爭奪與多次規劃調整,建設周期遠超預期,開業初期出租率僅74%,迫使企業五年內融資超118億元維持運營。即便后期憑借港人北上消費熱潮實現30%首店占比,推出港澳旅客專享優惠與港版支付適配服務,仍難以覆蓋高額融資成本,2024年財務費用高達2.94億元,陷入“收入即虧損”的循環。
02
英格卡與薈聚:
外資重資產的戰略收縮
英格卡集團出售薈聚的動作,本質是外資商業地產玩家在華的戰略收縮,背后是多重現實壓力與長期布局的考量。
從直接動因來看,英格卡亟需通過出售資產為核心業務“輸血”。作為宜家零售的兄弟公司,英格卡集團近年受家居行業下行沖擊明顯。房地產市場調整導致家居需求減少,疊加行業競爭加劇,宜家在華銷售額連續數年增長乏力,即便通過降價也難以扭轉頹勢。
在此背景下,出售薈聚這類優質商業資產成為快速回籠資金的重要途徑:首批三座項目160億的交易金額只是開始,若10座項目全部出售,將為集團注入巨額現金,緩解現金流壓力,支撐家居主業的運營與調整。
更深層的原因,是商業地產重資產模式的效率困境。薈聚雖憑借“大空間、全業態、家庭友好”的定位成為區域商業標桿,但商業地產本身運營成本高企,且國內市場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新開業的福州、上海等薈聚項目仍處于培育期,需要持續投入資金卻短期難以盈利,重資產模式嚴重拖累集團整體運營效率。對英格卡而言,出售資產后可從重資產持有轉向輕資產運營,僅保留商場管理權限,減少資本投入的同時,仍能通過管理費獲得穩定收益,這種模式調整更符合當前市場環境下的效率需求。
全球資產配置的權衡也起重要作用。英格卡可能判斷中國商業地產投資回報率接近天花板,而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消費升級潛力更大,將中國資產變現后轉投高增長區域成為理性選擇。這種決策并非否定中國市場,而是外資在存量競爭時代對投資回報周期的重新認知。
03
北京SKP:
頂奢標桿的優勢與隱憂
與皇庭廣場的被動流失不同,北京SKP的股權調整是頂流資產主動優化的典型。作為曾創下單日10億銷售額的高端商場標桿,其12萬平方米空間內聚集700余家品牌,愛馬仕、香奈兒等頂奢品牌密集排布,自營買手團隊SKPSELECT通過全球采購引入200多個先鋒設計師品牌,形成“稀缺貨品壁壘”。
支撐其業績的核心是精細化運營體系:從高凈值客戶專屬購物通道,到十倍積分、滿千返百的店慶活動,每處細節都指向“高效服務高端消費”的目標,即便2025年一季度仍保持18%的同比增長。
但在亮眼業績與優勢背后,北京SKP的隱憂已逐漸顯現。2024年奢侈品市場整體增長放緩,LVMH、開云等國際奢侈品集團在華銷售額大幅下滑,直接影響了SKP的收益。作為以聯營模式為主的商場,其利潤與品牌方銷售業績深度綁定,品牌銷售額下滑意味著商場分成縮水。同時,自營買手模式的風險也隨之暴露:為維持獨家貨品優勢而進行的買斷式采購,在市場遇冷時容易造成庫存積壓,占用大量資金,形成現金流壓力。
更深層的考驗來自消費趨勢轉變。過去支撐其百億規模的中產客群,正從炫耀性消費轉向實用主義與體驗需求,而北京SKP過度追求坪效導致的“體驗感缺失”,已成為潛在風險。
此次以超360億元估值轉讓42%-45%股權,本質是股東層面的戰略調整。對北京華聯而言,引入博裕資本既能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也為SKP全國擴張注入資金;對買家而言,看中的不僅是物業本身,更是其高端品牌招商體系與客群運營能力。這種“部分股權出讓+保留控制權”的操作,成為優質資產平衡短期現金流與長期收益的理性選擇。
04
險資成為接盤手?
與急于脫手的賣家形成對比的,是買方市場的悄然變化。過去活躍于內地商業地產的港資,風頭正被本土險資蓋過。
泰康人壽領銜的基金成為薈聚首批項目的意向買家。博裕資本收購SKP股權的背后,也隱現著與險資風險偏好類似的長期資本(如主權財富基金)的身影。萬達廣場近年超過24座被新華保險、陽光人壽、大家保險等險資收入囊中。保險公司(險資)已成為當前商業地產大宗交易中最活躍的力量。
險資的入場邏輯清晰且現實。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銀行理財和傳統固收產品的收益率持續走低。險資手握大量長期、低成本的資金,對能提供穩定現金流的資產需求迫切。運營成熟的購物中心,其租金收入具有相對可預測性和抗通脹潛力,自然成為險資資產荒背景下的重要配置方向。有消息稱,英格卡為吸引險資接盤薈聚,承諾了接近7%的回報率,這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頗具吸引力。
此外,2023年消費類基礎設施公募REITs的推出極大地推動了險資的入場意愿。REITs允許將購物中心這類流動性差的大宗資產,打包在二級市場上市交易,為投資者提供了明確的退出渠道。這解決了險資投資商業地產的最大顧慮之一:流動性風險。
從此,商業地產投資從“大資本間的長期游戲”,轉變為更符合險資等機構投資者(尤其是風險偏好相對保守者)配置邏輯的資產類別。相關數據顯示,消費類REITs上市后的表現(尤其是2025年上半年)跑贏了同期主要股指和債券指數,驗證了其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險資作為財務投資者,其訴求與過去的港資等戰略買家不同。他們通常不具備深度運營商場的能力,他們最核心的訴求是標的資產當前就能提供穩定、持續的現金流和分紅。
因此,他們非常看重標的現有的運營狀況,并傾向于保留原有優秀的管理團隊(如SKP交易后控制權不變)。險資的目標是“買入即收益”,或者為未來將資產打包發行REITs鋪路。這也解釋了為何險資不僅青睞SKP、薈聚這樣的頂級項目,也會收購一些位于非一線核心商圈但運營非常扎實的項目(如下沉市場高出租率的萬達廣場)。
05
結語
從北京SKP的主動重構到深圳皇庭廣場的被動抵債,這些商場的資產洗牌不是行業衰退的信號,而是轉型的必經之路。商業地產已告別“野蠻生長”,進入“精耕細作”階段。
未來,商業地產的價值將更清晰地與運營能力掛鉤,專業化的管理團隊價值將凸顯。資本會更挑剔,分化會更劇烈——運營卓越者將繼續獲得青睞甚至溢價,而平庸者將面臨嚴峻的價值重估和生存考驗。變革的浪潮仍在涌動,最終沉淀下來的,將是一個更理性、更專業、更以運營和消費者真實體驗為核心的新商業生態。
Copyright © 2017-now 國際動態傳媒 版權所有